食品厂房净化工程中,空气处理系统是维持车间洁净度的核心,其工作原理围绕 “空气净化、气流控制、温湿度调节” 几大核心目标展开,通过多级过滤、定向气流组织和环境参数调控,实现对空气中尘埃粒子、微生物及温湿度的精准控制。以下是具体工作原理的详细解析:
一、三级过滤:层层拦截空气中的污染物
空气处理系统的核心是过滤装置,通过 “初效→中效→高效” 三级过滤,逐级拦截空气中的不同粒径污染物,确保进入车间的空气达到洁净标准。
初效过滤:位于系统入口,采用尼龙网、金属孔网等材料,主要拦截直径≥5μm 的大颗粒尘埃、毛发、纤维等,避免大颗粒进入后续过滤环节堵塞设备,保护中效和高效过滤器。
中效过滤:通常为无纺布或玻璃纤维滤材,拦截直径 1-5μm 的悬浮颗粒(如花粉、部分细菌载体),进一步净化空气,延长高效过滤器的使用寿命。
高效过滤(HEPA):位于系统末端(靠近出风口),采用超细玻璃纤维或 PTFE 膜,可拦截直径≥0.3μm 的微粒(包括大部分细菌、病毒、烟雾颗粒),过滤效率达 99.97% 以上(针对 0.3μm 粒子),是确保车间洁净度的关键环节。
经过三级过滤后,空气中的尘埃粒子浓度可控制在食品生产要求的级别(如 30 万级、10 万级,数值越低洁净度越高),从源头切断污染物进入车间的路径。
二、气流组织:定向流动 + 正压控制,防止污染物扩散
过滤后的洁净空气需通过科学的气流设计,形成 “定向流动” 并维持车间 “正压环境”,避免外界未净化空气渗入,同时将车间内产生的污染物及时排出。
定向气流:根据车间功能(如加工区、包装区)设计气流方向,通常采用 “上送下排” 或 “侧送侧排” 模式。洁净空气从顶部或侧部风口均匀送出,形成层流或乱流状态:
层流(多用于高洁净区,如无菌灌装车间):气流平行流动,速度稳定(0.2-0.5m/s),可将局部产生的污染物直接推向回风口,减少扩散;
乱流(多用于一般洁净区,如原料预处理车间):气流在车间内混合流动,通过足够的换气次数(每小时 15-30 次)稀释污染物浓度,再经回风口排出。
正压控制:通过调节送风量大于回风量 + 排风量,使车间内气压高于外界(一般压差为 5-10Pa),外界空气会被 “推阻” 在车间外,无法通过门窗缝隙渗入;同时,不同洁净等级的车间(如包装区>加工区>原料区)形成梯度气压,避免低洁净区空气流向高洁净区,防止交叉污染。
三、温湿度调节:抑制微生物繁殖,保障生产稳定
食品生产对温湿度敏感(如烘焙、乳制品、冷鲜肉等),空气处理系统通过加热 / 冷却、加湿 / 除湿模块,将车间温湿度控制在适宜范围,既保障产品质量,又抑制微生物滋生。
温度控制:通过换热器(如冷水机组、热水盘管)调节空气温度。例如:
烘焙车间需维持 24±2℃,防止面团发酵过度;
低温肉制品车间需控制在 10℃以下,抑制细菌繁殖。
湿度控制:通过加湿器(如超声波、湿膜)或除湿机调节湿度。例如:
糖果车间需将湿度控制在 40% 以下,避免糖果吸潮融化;
面包发酵车间需维持湿度 70%-80%,确保面团充分发酵。
四、循环净化:持续维持车间洁净状态
空气处理系统并非一次性净化,而是通过 “回风 + 新风” 混合循环实现持续净化:
车间内部分空气经回风口回收,与新鲜室外空气按比例混合(新风占比 10%-30%,补充氧气并排出异味),再次进入过滤系统处理后送回车间,形成闭环循环。
这一过程既能减少能源浪费(利用回风的温湿度,降低加热 / 冷却能耗),又能确保车间空气始终处于动态洁净状态。
总结
食品厂房空气处理系统的工作原理,本质是通过 “过滤净化污染物→定向气流控制扩散→温湿度抑制微生物→循环系统维持稳定” 的全流程设计,为食品生产打造一个 “低污染、无交叉、参数可控” 的空气环境,从空气维度筑牢食品安全防线。不同食品品类(如无菌灌装、烘焙、水产加工)的洁净度要求不同,系统会通过调整过滤精度、换气次数、压差梯度等参数,实现针对性适配。